澎湃新聞5月4日訊:不久前,在哈工大威海創新創業園中歐膜技術研究院,一種獲得多個國家專利的水處理新型材料——功能陶瓷膜已通過中試,即將實現產業化,而其中關鍵技術的研發主力是一群剛從哈工大(威海)畢業不久的年輕人?!爱厴I之后,我毫不猶豫選擇留在威海,這里的氛圍能讓我安心搞科研?!鄙綎|中歐膜技術研究有限公司研發人員楊智偉說。
和楊智偉一樣,選擇威海,留在威海,創業威海,正成為越來越多青年人的共識。作為全市“1+4+N”創新平臺體系“4”平臺之一,哈工大威海創新創業園有這樣一組數據,每年留威工作的哈工大(威海)畢業生已由建園之前的不足20人增加到去年的109人。
從“20”到“109”的成倍增長傳遞出一個鮮明的信號,在威海,“城市對青年更友好,青年在城市更有為”的共榮發展格局正在形成。
去年10月14日,山東正式在全省范圍內啟動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,提出通過全省域推進“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”建設,打造一批“年輕態”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,并出臺國內首個省級“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”建設指標體系,這為威海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提供了有力指導。
今年2月,威海發出了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的“動員令”,將青年優先發展理念融入城市發展戰略和精致城市內涵,將“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”先后寫入市第十六次黨代會報告和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,在城市規劃、建設、管理全過程體現青春元素、照顧青年特點,為精致城市建設注入青春活力。
頂格部署、高點定位、協調聯動,威海第一時間建立了青年聯席工作會議創新工作機制,成立工作專班,23個成員單位和8個區市、開發區一體聯動、群策群力,打出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組合拳,構建起青年發展友好的“生態圈”。
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,對絕大多數城市來說都是一道嶄新的“命題”,下筆作答之前尤其慎重,光有機制保障不夠,還要“做足功課”。近三個月來,威海對高校學生、一線就業創業青年、在外威海籍青年、外地青年等多個青年群體開展了“拉網式”調研摸底,問計、問需于青年,完成有效問卷2萬余份?!案鶕柧砗蛥^市調研情況,我們分領域會同行業專家、職能部門集中座談,逐個分析問題、研究措施?!眻F市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說,最終,匯集各行業情況報告30余篇,形成4份專題調研和1份綜合報告。
五月伊始,《威海市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實施方案》(以下簡稱《方案》)出臺,圍繞“讓城市對青年發展更友好,讓青年對城市發展更有為”兩個維度,重點解決青年在住房、教育、就業創業、健康、婚戀等方面的問題,研究推出一攬子青年友好“政策包”,共12個方面、65項具體措施。小到暖心貼心的生活補助、租房補貼,大到誠意滿滿的購房安置、融資保障,構建起“全生命周期”青年友好服務鏈條。
《方案》在頂層設計上,堅持總體布局、統籌協調、一體推進。例如,綜合考慮青年創新創業、安居工程、文化體驗、休閑娛樂用地保障,加快核心商圈、街區開展數字化、智慧化改造,預留充足青年活動空間,從規劃上做到青年優先。在服務上,除了發放“521”生活補貼以及加大政策性住房、人才公寓供給等實策,更加注重來威就業大學生體檢服務、免費在“青年驛站”拎包入住5天等柔性關懷,從精細服務上體現最大誠意。在多元供給上,青年需要什么,就力所能及提供什么,圍繞“吃”“玩”“行”等方面,推出一系列活動和政策,全力滿足青年各類需求。
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,需要付出長期的努力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按照《方案》,威海已明確了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:眼下,將舉全市之力爭創全省首批“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”;未來兩年,每年推選1-2個青年發展友好區市和10個友好鎮街,激勵基層探索創新。
“力爭2023年,圍繞青年所需補齊政策短板,健全完善政策體系,形成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政策2.0版本。2024年,各項青年發展指標動態監測更加精準,青年友好度、滿意度進一步提升,新引進青年人才提升20%,打造成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威海樣板?!眻F市委有關負責人表示。